对于核工业,许多人是陌生和恐惧的,大多数人对于核的印象停留在1986年发生的切尔诺贝利事故,或者是不远前发生的2011年3月11日福岛核电站在地震和海啸中受损泄漏事故,但事实上,核工业在我国的占比非常高,我国是全球***大的核电市场,在我国制造业历经多年积累,特别是仪控行业的研发和制造水平有了长足发展后,我国逐渐具备了推进核工业数字化和装备国产化的基本条件,这才有了当今再次将发展核工业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举动。
其实不仅仅是核电,随着我国“十三五”促进核技术应用,壮大核产业规模,核技术在农学、医学领域的应用范围逐渐提升,在加工产业的应用发展也得到加快。放眼“十四五”,中国将依然是全球***大的核电市场,据咨询机构麦肯锡的预计,直至2030年,中国核电装机将超过1亿千瓦,此外,在其碳中和情景的预测中,2060年中国核电装机将达到6.2亿千瓦,这大约是当前中国核电装机容量的12倍。
如此庞大的市场下,如何在政策加持中,保证核工业体系下的发展安全性无疑至关重要。安全不仅是在发生事故之后的紧急处理,也是在发生事故前防患于未然,而发展机器人无疑是一个保障核工业安全***佳的选择。
▍源于***坏的选择
机器人早就与核工业有着不解之缘,但***初发展核工业用的机器人起源于***坏的选择。
核工业用的机器人发展能追溯到1986年发生的切尔诺贝利事故中,事故发生后,人们就曾投入了多批机器人用于清理高放射性现场的垃圾。2011年,日本的311福岛事故发生,由于核电站受损,福岛核电站附近的地区存在有致命剂量的辐射,人们也开始依靠机器人探索这些辐射区。
为什么在核辐射下机器人能有更好的表现呢?这要说到核辐射对人的影响,Sv(西弗)是一个核工业用来衡量辐射剂量对生物组织的影响程度的单位,仅仅是个位数的当量,就可能导致人出血脱发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如果人已经接触到10Sv当量的辐射,中枢神经就会区域崩溃并快速晕倒。如果人很快接触过1Sv的辐射,会患上急性辐射综合症,并且大幅度增加罹患各类癌症的风险。
在每小时一万西弗单位的核辐射环境下,人可能几秒钟内就会死去,但核电机器人却能避免这种伤害,机器人能在高温、高辐射下进行正常工作,并依然能够进行探测与直播,将数据传输到后台,当核泄漏等极端事件发生时,机器人往往成为紧急救援的关键。
同时,在核电站通常每运行18个月后会停堆大修时,很多人难以进入的环境,例如核反应堆水池、乏燃料水池以及许多设备旁,机器人往往可以代替人进去完成相应检测任务。
本文摘自:网络 日期:2021-03-16
详情点击:ABB机器人中国代理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