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机器人未来可能会诞生万亿级的现象级市场。
在这种认知下,2020年企业对于协作机器人市场的预期正在膨胀。一组数据表明,目前国内已经约有70+家企业正在做协作机器人,而一年多前才只有15家。
但一般意义上来说,整个产业链都能分享行业发展带来的利润,才能证明一个行业正逐渐走向成熟,与本体协作机器人厂商数量增多相对应的,必然应该是上游越来越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以及下游越来越多的协作机器人集成商。目前看来,协作机器人还远未完成这个量变到质变转化的过程,上下游企业也都还没有找到各自利润的舒适区。
在这段窗口期下,企业布局和市场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艾利特机器人在这个市场走向成熟的时间段已经很好完成了一次飞跃。2020年,艾利特机器人业务量级实现了大规模增长。据艾利特机器人CEO曹宇男在2020年机器人行业年会上透露,和去年相比,今年的艾利特已经有了约10倍提升。
体现更为直接的是,与此相对应的艾利特与集成商伙伴开发的各类合作案例,在过去一段时间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宣传渠道上,无论是机器人组装、螺丝锁付、上下料,还是煮面、做奶茶、画画,甚至是开挖掘机,在抖音、视频号也往往能见到艾利特机器人在不同领域和项目新颖的尝试。
据机器人大讲堂了解,除去框架性订单,艾利特机器人今年已经基本达到700台的销量,加上框架订单,艾利特目前约有1000台的销量。对于2015年才实际起步的国产协作机器人行业,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本文从产品和市场策略两方面,与艾利特机器人营销副总任怡进行了交流,她的回答或许能揭开一些艾利特飞速成长的秘密。
专注产品,源于开放
任怡认为,和小米相似的产品逻辑是艾利特在市场上能获得青睐的根本原因。
“我们以小米的产品为例,它为什么这么容易出爆款?其实它的产品也不能百分百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但是它的爆款逻辑是在于每一个功能,能够满足70~80%客户的需求。边际效用***大化是在追赶中的国内企业需要去平衡的。”任怡说道。
这种普适性产品逻辑的背后,其实有着成本和定位这两个更深层次的考量。首先是成本因素,当企业要做到一个面面俱到的产品,势必将带来成本的上升。其次,做一个定位非常精准的产品,因为功能的冗杂性,带来的结果必然也将是部分客户的流失。
而专注做一个普适性更强的平台级产品就更为灵活。平台级产品能基于对不同市场和场景的预判,为产品做加法或减法,让产品具有更强的人群和场景适用性,这无疑能使得企业容易轻装上阵,让下游的二次开发也更为容易。
想要打造能满足这70~80%客户需求的产品,使之简单易用是一种***为实用的方法。如艾利特所希望的,未来能够打造全世界范围内***简单易用的机器人产品,简单易用无疑才是能走进更广阔市场的关键。
在这种价值理念下,艾利特一直在专注于更好把技术转化成产品,希望凭借这种独特的产品力,使得产品更容易实现落地应用,也更易于实现集成应用,并通过应用能去解决客户更多痛点以及创造更大价值。
这种专注提升产品力的价值理念,使得艾利特在具体场景应用的开发上更加容易。通过更具普适性的平台级产品,艾利特能考虑针对不同细分行业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同时,针对不同行业工艺特点,能为机器人提供更多功能模块和参数选择,实现产品的柔性化。
“always easier than before”,围绕这句slogan,艾利特市场总监任怡认为,专注产品力构建使得艾利特的企业愿景和精神逐步明确,未来本质上就是一步步去走向开放和专业。
这种产品开放性和易用性形成的产品力,也已经为艾利特形成了强大的品牌拉动力,延续到市场方面,表现则是艾利特集成商体系的日益扩大。
更健全的集成商体系
目前,相对来说具备更高附加值的工业场景应用往往还